2022年高镍概念上市公司股票一览(9月29日)

股涨停2022-09-29 18:22:42 举报

2022年高镍概念股有:

天赐材料:9月29日消息,天赐材料开盘报价44.99元,收盘于46.08元。3日内股价下跌1.13%,总市值为887.8亿元。

电解液龙头,公司电解液规模优势在放大,随着六氟和电解液价格修复与上涨,公司一体化优势会更显著。需求迎拐点,公司切入一线客户受益高镍趋势,全球份额有望持续提升,驱动长期业绩成长。

天赐材料在近30日股价下跌20.66%,最高价为57.55元,最低价为55元。当前市值为887.8亿元,2022年股价下跌-141.75%。

当升科技:9月29日消息,当升科技截至收盘,该股报68.94元,涨1.71%,3日内股价下跌2.99%,总市值为349.18亿元。

拟在芬兰规划建设首期年产10万吨高镍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。

近30日股价下跌29.46%,2022年股价下跌-27.65%。

容百科技:9月29日容百科技3日内股价下跌3.97%,截至15点,该股报87.9元涨1.62%,成交4.93亿元,换手率1.99%。

拟向子公司增资不超11.93亿元建设2万吨高镍正极产线项目。

回顾近30个交易日,容百科技下跌30.05%,最高价为120元,总成交量2.21亿手。

中国宝安:截至收盘,中国宝安涨0.17%,股价报11.55元,成交36.63万股,成交金额4.28亿元,换手率1.44%,最新A股总市值达297.9亿元,A股流通市值294.69亿元。

公司旗下新三板挂牌企业贝特瑞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正、负极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拥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完整产业链,是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,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数码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,客户包括三星、LG、松下、SONY、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。贝特瑞现有负极材料产能约11.5万吨/年,磷酸铁锂产能约2.7万吨/年,高镍正极材料产能约1.5万吨/年(2020年11月)。2021年3月,贝特瑞拟与京阳科技在针状焦及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进行深度合作,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建设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。合资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,贝特瑞持股55%;合作项目整体规划为年产12万吨负极针状焦生产线、年产8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产线,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。一期项目建设包括年产6万吨负极针状焦生产线、年产4万吨人造石墨负极一体化产线,一期项目预计总投资额15.12亿元;二期项目规划包括新增年产6万吨负极针状焦生产线、新增年产4万吨人造石墨负极一体化产线。公司于2021年8月31日晚公告,下属子公司贝特瑞拟与福鞍控股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建设“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前驱体和成品生产线项目”。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,贝特瑞认缴出资1.53亿元。合作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,一期项目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前驱体和成品生产线。公司于2021年10月25日晚公告,下属子公司贝特瑞拟与山西君东等成立合资公司建设“年产7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线项目”,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,贝特瑞认缴出资1.53亿元,占其总股本的51%。合作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,一期项目规划建设年产4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线,计划总投资额18.4亿元。

近30日股价下跌43.29%,2022年股价下跌-21.21%。

厦钨新能:9月29日厦钨新能开盘报价95.77元,收盘于94.53元,涨0.14%。当日最高价为98.02元,最低达94.44元,成交量4498手,总市值为291.5亿元。

公司目前拥有年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70,000吨的产能,具备高镍三元材料的能力。

回顾近30个交易日,厦钨新能股价下跌36.78%,最高价为144.2元,当前市值为291.5亿元。

华友钴业:9月29日盘后消息,华友钴业最新报65.48元,成交量35.35万手,总市值为1046.46亿元。

华友钴业在从传统资源型企业向成长型材料企业转变进展迅速,今年5月,华友钴业宣布向杭州鸿源购买其持有的巴莫科技38.62%的股权,巴莫在高镍正极领域市占率位居国内第二,2020年市占率36%,仅次于容百科技。6月又准备发行可转债募资76亿用于高镍正极和三元前驱体的建设,预计在2023年可以建成。

回顾近30个交易日,华友钴业下跌24.51%,最高价为85.8元,总成交量6.43亿手。

格林美:9月29日消息,格林美5日内股价下跌5.66%,该股最新报7.42元跌0.4%,成交4.01亿元,换手率1.05%。

将向韩国ECOPRO公司供应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。

近30日格林美股价下跌23.32%,最高价为9.42元,2022年股价下跌-37.47%。

本文相关数据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,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